家住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南联村南亩村民组的李传飞,这几天一直再用手机记录着村里正在加紧开展的电力抢修。同样经历过2014年“威马逊”台风,李传飞发现,这次“摩羯”台风后的电力抢修有点不一样,每天,家头顶的天空多了许多无人机。文城镇属于文昌市核心城区,是本次台风重灾区,李传飞所在的村子50多户村民户户受灾,他们一方面见证着电网抢修工作的变化,另一方面也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抢险,共渡难关。

  以装备护安全

  “我们村子周边被丛林所包裹,如果是不熟悉环境的外地人,钻进丛林后很容易迷路。”李传飞所言非虚。

  异地开展供电抢险,每一支队伍首先要攻克的一大难题是对地理环境的不熟悉。李传飞所在的南亩村民组由10千伏文砖厂线南亩2号公用变压器供电,台风过后,供电设备受损,南方电网贵阳供电局抗“摩羯”抢修复电队队员罗再龙、薛峰、范旭阳、龙谈林四人带领20多人抢修队伍需要最快时间内抢出这条线路。他们要做的是摸清设备受损情况,统计出所需抢修物资,以便抢修队伍有备而战。就在现场勘察时,四人在丛林中不断穿行,手机失去信号,迷了路,无人机“飞手”范旭阳将随身携带的无人机升空后扫视周边路况,通过无人机导航找到了穿越丛林的一条小路,四人得以脱险。

  像范旭阳这样的“飞手”,此次台风抢险中,贵阳供电局一共调集了16人,他们驾驶16台无人机,与其他队员一起,共同组成了一支534人的贵阳供电局抗“摩羯”抢修复电队。

  虽然不太明白抢修队员用无人机具体看些什么,但外行人李传飞只感觉,无人机一升空,大到村子的全貌,小到一根电线杆上的零部件,都能通过无人机看到。贵阳供电局10千伏文砖厂线现场抢险组第四小组组长黄保强参与过2014年“威马逊”抢险,在他的回忆中,十年前,受损线路的勘察都是人工巡检完成。如今派上无人机后,勘察视角更多,通过镜头变焦把设备拉近后近距离观察,勘察精度更细,抢修材料的准备也更精准,相比传统的人工巡检,通过无人机进行现场勘察,工作效率提升50%。

  南亩村民组50多户村民几乎全部以种植胡椒、槟榔、橡胶、椰树等经济作物为生,台风过后,每家每户根据种植规模的都有大小不同的损失,李传飞家这次损失有10多万元。这些天,各家各户都在想办法应对没电的日子,有寄宿到其他亲戚家的,也有用自家电瓶车电源搭线后用来照明的……“损失可以通过恢复生产来挽回,但电是基础,也是保障,有了电,不仅是每家每户的照明,抽水机也可以运转起来,生产就有了希望。”李传飞说。

  19日晚6点30分,南亩村民组村口,黄保强带着队伍将最后一档脱落的导线架上电杆。这档线关乎村民伍世权家胡椒种植的抽水用电。罗再龙、薛峰负责现场监管,范旭阳、龙谈林用无人机升空进行施工作业巡查。20分钟后,全线抢修工作完成。罗再龙与薛峰集合队伍,确认抢修工作项完成情况。范旭阳与龙谈林再次将无人机升空,对准40处树障点、50根受损电线杆,以及受损横担、断线、脱线等是否恢复进行再次复核,检查抢修作业区段是否还有遗留施工人员,确认无误后,范旭阳将无人机现场验收情况反馈给罗再龙,由罗再龙统一汇总后上报贵阳供电局抗“摩羯”抢修复电现场指挥部。

  “我们利用无人机主要开展施工前现场勘察,摸排线路台区受损情况,绘制线路及供电台区受损图。对已修复的线路及供电台区进行机巡复勘,及时发现遗漏问题缺陷。在施工过程中,利用无人机协助现场安全管控,检查封闭接地线是否装设到位。确保抢修各环节安全无‘死角’。”贵阳供电局抗“摩羯”抢修复电队无人机团队负责人王林波说。从9月8日至19日,贵阳供电局出动无人机340余人次,飞行线路总公里数超过1000公里,巡视发现倒杆、断线、导线脱落、树障问题共3400余处,利用无人机复勘和安全管控发现树障清理不彻底、导线脱落未固定,供电台区封闭接地线装设不规范等问题数46处,问题全部得到处置。

  “这次我们需要抢修的点和抢修工作量相比‘威马逊’时翻了近一翻,但我们开展抢修更从容。”黄保强带的队伍与贵阳供电局派出的其他多支施工队伍一样,不仅有专门的无人机团队硬件上也多了随车吊、夜间强光照明,并批量配备了验电器等多种安全工器具,这些设施设备为他们安全施工一路保驾护航。

  以管理提效率

  “摩羯”抢险,贵阳供电局负责文城镇20条10千伏线路,涉及315个自然村3.18万户低压用户的抢修复电工作。面对艰巨而繁重的抢修任务,保住安全才能保住效率,而提升管理,又是提升效率的“良方”。

  贵阳供电局于9月17日与文城镇政府及文城供电服务中心共同成立工作指挥部,按照“全领域负责、整线包干、纵深推进、突出重点”工作要求,充分发挥政企联动优势,积极组织各村民小组对树障进行砍伐,提前清理线路走廊,开辟电杆运输通道,为立杆架线提前做好准备,以便抢修队伍能更快、更好开展抢修作业。

  在南亩村民组抢修现场,黄保强带着队伍到达作业点时,发现线路通道已被清理通畅。原来,南亩村民组副组长冯推培在抢修队伍到来前,组织了李传飞等20多位村民,利用各家各户常备的砍树工具,帮助抢修队伍提前完成树障清理,给抢修工作赢得了时间。在抢修过程中,冯推培还通过海南当地语言喇叭广播喊话、反复提醒村民断开空开,停用发电机、蓄电池等发电、储能设备,防止反送电伤人,保障现场作业人员人身安全。

  “我们对环境不熟悉,如果没有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支持,我们原计划一天的抢修工作至少要两天以上才能完成。”黄保强说。

  在现场指挥部的一面墙上贴有一张硕大的“贵阳供电局抗‘摩羯’抢修复电进度表”。表内分栏设置大到管辖单位、线路名称、故障位置、故障类型,小到倒杆、斜杆、断线、树压导线、避雷器、瓷瓶……表内信息每日更新,数据来源于各支抢修施工队伍。

  “横山东边分线已送电、红田坡公用变压器完成抢修、姓黎分线加刀闸一组……”每一支队伍,每天会在抢修“线路图”上绘制“作战图”,根据“线路图”清晰记录每一项抢修工作。

  “文昌抢险在持续,抢险任务艰巨,现场指挥部是全盘工作的关键,我们将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,全力支撑一线队员的快速抢修。”指挥部副总指挥令狐劲松说。

  对一线抢险队员开展员工关怀与心理疏导,这是贵阳供电局抗“摩羯”抢修复电现场指挥部连续多日晨会上的重点工作。

  “天涯共明月,同心战摩羯!各位兄弟们,你们辛苦了!”中秋夜晚8点,罗再龙给他所在的抢修工作小组发了一个微信红包。让大家抢一抢,一来在辛苦之余给大家找个乐子,二来也是宽慰一下一线作战的队员们,做好心理疏导,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奋战,完成抢修任务。看到一个个抢红包后用手机敲击出“谢谢”、“开心”、“祝大家中秋快乐”的字样,罗再龙很欣慰。

  “尽最大力保障每一位一线抢修队员的衣食住行,考虑他们的作业环境、劳动强度与心理健康。是我们抓好抢修效率的前提。” 现场指挥部总指挥谢兵说。(杨志坚)

【编辑:杨茜 】关闭本页
【编辑:杨茜 】
OSZAR »